近年来,宜城市实施科技强农政策,鼎力培育水稻机械化育秧工场,推进水稻出产育秧、插秧、收割的全程机械化,全市机械化育秧机插笼盖面积达30万亩,落实水稻种植面积56万亩,实现了从农业“小胖子”到“种粮一体化”的富丽蝶变。 进入春耕育苗的环节期间,郑集供电所员工对育秧工场用电线、变压器、配电箱等设备添加巡检频次,从每月一次调整为10天一次。该供电所还放置台区网格员开展精准上门走访办事,为其量身定制用电方案,及时处理工场用电问题。有了靠得住供电,育秧工场内温度、湿度不变,光照适宜,育秧周期比保守拱棚育秧缩短10天摆布,秧苗成活率提高了15%。 杨光农业合做社位于郑集镇何骆村,是宜城市规模最大的村级育秧工场,每年可培育1。5万亩水稻苗。当天,宜城市供电公司郑集供电所供电网格员周荣兵和同事再次上门领会工场的用电需求。 “秧苗适合的发展温度是14摄氏度至26摄氏度。温度低于8摄氏度,秧苗就有冻死的风险。从动化育秧一刻都离不开电。”杨光农机专业合做社担任人杨忠志说,“这几年我们育秧用电没有操过心,环节是供电办事好。”?。 该合做社成立于2019年1月,是集水稻稻种选择、秧苗培育、插秧于一体的订单式农业出产社会化办事企业。2022年8月,2022年4月,郑集供电所为该企业敷设了200余米高压电缆,架设4根电杆,安拆了1台200千伏安的变压器。 正在充脚电力保障下,杨光合做社采用“工场化”育秧手艺,每天能育秧20000盘,为1000亩水稻供苗。可无效处理保守水稻育秧出苗时间长、温度湿度难节制、产量不不变、病虫害对秧苗的等问题,目前,杨光合做社的育秧机插订单已达到15000多亩,可育秧苗近30万盘,较客岁同期实现翻番,年发卖收入冲破400万元。 4月10日,笔者走进宜城市杨光农机专业合做社1。4万平方米的育秧工场,只见这里一派忙忙碌碌气象。一条条从动水稻育秧流水线开脚马力出产,工人们正忙着正在机械上摆放育秧盘、拆填育秧基质和水稻种子。这些秧苗正在育秧工场颠末25天摆布的培育后,将由合做社专业机械化插秧团队移栽至大田。 |